2024年10月14日,《中国青年报》头版头条刊发稿件《创新纾困 青年不当“看客”做先锋》,报道了我院“数·愿”团队奔赴5个省份近30个区县和乡村,充分发挥数学专业优势,调研青年如何有效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事迹。
“数·愿”团队是我院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重点团队之一。一直以来,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、团委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工作,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校团委的侧重导向,依托学院自身的学科特色,制定规划了一系列社会实践实施方案,组织统筹了一系列社会实践团队和项目,2024年暑假广泛动员了12支团队,涉及乡村振兴、支教服务、校友联络、企业走访等多个领域,共计127名学生参与,占全院学生的40%。
上好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学院致力于推进社会实践深度融入“大思政课”,在田野舞台上做好思政元素与学科专业的有机结合,从课程思政走向实践思政。在“数·愿”团队,指导教师王湘君结合数学专业知识,在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财经大学开展生动务实的实践思政课堂,鼓励学生将专业所学融入到实际的行动中去,投身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来;在“πe之队”支教队,实践队员们利用AHP等方法确定德智体美劳课程权重,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智慧;在“数之中国”团队,实践队员利用线性回归等方法建立岗位职业要求与规划路线模型,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,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解题思路。学院坚持构建“思政课堂-数学课堂-实践课堂”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,引导并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扎根理想、全面成长,不断推动实践育人走心走深走实。
充分聚焦专业优势。学院不断强化数学学科专业自信,积极动员专业教师深度参与,从选题阶段开始深入指导,让学院的社会实践既能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特色,又能沾泥带土接地气,切实关照国家社会需求。在调研分析阶段,各实践队结合专业所学,进一步将数学公式算法与具体问题相结合,立足学科对调研结果进行科学分析,展现了数学学子联系实际、解决问题的优良能力。
2024年,“数·愿”团队成员实地调研了湖北、黑龙江等地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、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,通过数据分析,确定了以“青年素质”“青年作为”“高校作为”和“政府作为”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并计算各级指标权重,构建出基于中介效应的青年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结构方程模型,为充分发挥高校和地方政府协同育人作用,引导青年投身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多科学指引。四年来,团队通过实地调研,先后提出“可持续发展指数”、搭建返贫预警模型、建立防返贫监测系统等,并获第十七届“挑战杯”红色专项全国三等奖、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成果TOP10、全国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(16/100)、第十八届“挑战杯”红色专项全国二等奖、湖北省2022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。
2024年,“πe之队”团队响应“七彩假期”活动号召,前往孝感市孝昌县开展支教活动,调研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。打造“支教+数学”模式,运用数学建模方法构建支教课程生态系统,科学开展支教活动。通过K-means算法选取传统文化调研地,在40个村中选取两地进行定点分析,为地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,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径。先后获2022年、2023年湖北省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优秀团队,2024年入选团中央关爱行动“七彩假期”志愿服务团队。2024年7月,湖北团省委书记刘治田、孝感市副市长吴婕赴孝昌县周巷镇青山中学慰问“πe之队”的同学们,高度肯定实践队的支教工作,勉励支教队员要“继续倾心关怀、倾情教学、传播知识、传递爱心。”
未来,数学与统计学院将继续秉持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,吸收往年社会实践的优秀经验,打造具有数学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项目品牌,久久为功,绵绵用力,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,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。
(通讯员:李佳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