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学教研室、数学系、数学与统计学院,三个名称记录了三段不同寻常的历史,记录了数学与统计学院从孕育、诞生到而立之年的风雨历程。
创办之初 百业待兴
50多年前,为了一个共同目标——创建华中工学院数学学科,一群意气风发、年轻有为的学者从大洋彼岸、大江南北来到了东湖之滨、喻家山下。
这群拓荒者中有刘正经、高克强、陆传务、俞玉森、林少宫、戴良谟、马继芳等人。他们一切从零开始,参与校园建设、规划教学方案、精选和自编教材、延揽优秀人才,为我校数学学科的创立奠定了基础。
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,樊孝述、王能超、于寅等一批国内名校毕业生的加盟,极大地加强了数学教研室的师资队伍。
正当大家准备大展宏图时,文化大革命开始了。在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,学科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的情况下,数学教研室的教师仍然顶着压力坚持开展科研和教学。
1976年,经历十年浩劫的华中工学院创办了第一届数学师资班,结束了有数学教师而无数学专业学生的历史。
在随后的几年里,数学教研室在俞玉森、高克强、陆传务、林化夷、樊孝述、陈步清、张荣松等教师的带领下,按照院长朱九思提出的“三个转变”的强校策略,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。一时间,人才引进工作呈鼎盛之势,徐利治、陈庆益、李楚霖、周笠、胡适耕等一批学识渊博的教师齐聚我校,与原华中工学院的教师们一起描绘我校数学学科发展的宏伟蓝图。
建系立基 扬帆起航
1980年,以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为系主任的数学系诞生。徐利治带领全系教师大力进行改革:开辟研究方向,开办讨论班,建立资料室,邀请专家讲学,选派青年教师进修。
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科学研究之风在数学系蔚然兴起,计量经济学、偏微分方程理论、运筹学、组合数学、模糊数学等研究迅速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。《数学研究与评论》和《模糊数学》两份杂志的创刊及“应用数学”硕士点的获批标志着我校数学学科建设产生了质的飞跃。
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,随着学校向多学科、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,在周笠、张荣松、王心介、于寅、樊孝述等带领下,数学系的研究方向也日益增多,二级学科门类日趋完善。
这期间,数学系先后获得了“计算数学”硕士点和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”硕士点,创办了以陈庆益教授为主编的《应用数学》杂志;王能超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全国较早开展了并行算法的研究,参加了国家重大项目银河I-II代并行机的考机工作,并与中国物探局联合成立了并行算法研究所;黄志远教授带领的概率统计团队加盟数学系,成立了随机分析研究中心,为数学系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,数学系积极响应学校提出的“跨跃式发展”办学理念,系主任胡适耕、党总支书记刘成基带领班子成员将工作重点放在学科点建设上。
1998年,在黄志远、李楚霖、胡适耕、任佳刚、廖晓昕等教授的共同努力下,数学系获得了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”博士点,实现了我校理科博士点“零”的突破。随后,数学系进一步建立了“统计学”“信息与计算科学”“数学与应用数学”3个本科专业,获批了“基础数学”硕士点及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。这一时期,数学系为学科发展储备了张诚坚、黄乘明、刘斌、张显文、杨晓松等一批中青年人才。
卅载奋斗 成就斐然
2000年5月26日,原华中理工大学、同济医科大学、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成立华中科技大学,数学系的师资规模也随之得以扩充。2008年5月,数学与统计学院成立,翻开了学院发展新的一页。
近10年来,在新老两届学院班子带领下,在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,学院在教学、科研、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学院紧紧围绕“抓质量、抓人才、抓目标”的方针开展工作。
目前,学院有教职工106人,在岗89名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占64%。学院有中科院双聘院士1名、讲座教授1名、入选者1名、。
近5年来,在学科建设方面,数学与统计学院引进了以文志雄、吴军为学术带头人的分形几何团队,从国内外招聘了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15名,获得了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,与计算机学院共建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点,申报了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已通过第一轮评审。在科研方面,获省部级奖2项,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、SCI论文254篇,2009年全国数学学科ESI排名中位列第五。在教学方面,黄志远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项;建成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、5门省级精品课程,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,省级品牌专业1个,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一等奖8项、二等奖15项,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(非数学类)竞赛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2项。 (作者系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)
(来源于《华中科技大学校报》2010年12月28日第378期)